本文导读:高考前的一周(7天),考生怎样进行有效的复习呢?临近了高考,考生更应该“心静如水”才有利于复习备考,正所谓“每临大事必有静气”是也。如果考生在此关键时刻慌了手脚,乱了阵脚,高考考场必然会“大打折扣”,这是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
所以,无论是哪一类的考生,这最后的一周,千万不能打乱仗,应该按部就班,有序进行复习,考场必定能够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也不为稀罕之事,这也是被许多事实证明过了的。这一周,你是在准备怎样复习呢?
市实验中高三语文组组长石艺静老师:最后一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分数的可能性很低,因此,在最后7天,考生很容易出现松懈状态。因此这几天,考生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适当的紧张度,从而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既不过分自卑也不盲目自信,最后以昂扬乐观的姿态走进考场。
所以,考前一周是高考前的最关键的时刻。这几天,学生复习时间有限,如果考生利用好这几天,就能以最短时间,发挥出时间的最大效能,对于提高复习效率,提高高考成绩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如果考生对于这最后一周的时间认识不足,放弃对这几天的合理利用,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比如,出现手生、注意力难于集中,精神状态松弛等,这对于高考都是不利的。
那么,考前一周,考生应该如何进行复习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三教学经历,来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1、回归课本,宏观上把握教材。
在高考前的最后一周,考生需要回归课本,需要对教材知识体系进行宏观上的把握。最后几天,考生要对教材的知识系统完整地浏览一遍,仔细地梳理教材上知识体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学过的知识。考生可采用的复习方法是多角度回顾课本内容。
(1)可以结合单元进行模块知识把握。有些学科的知识编排是以“单元”为模块的,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把单元只是一个一个衔接起来,知识就形成了系统。
(2)可以结合某类主体或专项知识进行完整掌握。梳理知识体系,也可以以知识主题或是专题作为模块,比如:作文训练就是以主题为模块的。
(3)也可以结合考试当中的常考点和易错点进行重点理解。在最后的复习过程中,也可以把知识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等知识点作为模块,进行归类复习,对重点知识内容进行强化。
总之,考生可以结合学科知识的特点,结合自己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知识系统进行梳理,达到对知识的宏观把握。
2、分析错题,补齐知识短板
在高考最后一周,不要再大量做题,切忌陷入“题海战术”之中,因为这几天主要的任务是身心的调整,学科知识的平衡性调节,如果此时此刻还沉迷于高强度的训练,只能是对时间的浪费,精力的严重消耗,对于轻松参加高考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这几天最有效的复习方法是应该把精力集中在以往考试中的错题的纠错上。可以把试卷按照学科进行分类,然后把所有试卷当中的错题进行分析一遍,查找自己答题存在的问题,然后分类进行纠错:
(1)如果是属于知识掌握不够牢固,那就应该把相关课本内容再复习,以唤醒对知识的记忆和再巩固。
(2)如果是答题技巧方面的问题,就需要找出答题的技巧,以提高自己答题和解题能力,并不断积累答题经验,包括考试、考场经验。
(3)如果是审题方面存在粗心,就要找出如何正确审题的方法,或者是答题过程中马虎,答题笔误等问题,就要给自己一个提醒:以后考试要认真审题,答题一定要细心,思考问题要全面,尽量减少人为的失误。
3、合理利用真题,学会答题技巧
根据这几年高考的命题特点显示:试题稳中有变。但是,高考试题也有不变的地方,那就是是试卷模式和答题的规则基本上相同。
所以,考生可以利用这最后几天,仔细研读高考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了解答题方面的规范和要求,从而提高答题技巧和得分能力。
因此,考生在对真题的研读中,特别注意答题技巧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首先,要注意审题当中的细节问题:比如,答题的角度和答案的完整性,避免考试中出现漏掉答案的问题。
其次,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提取、问题设计的角度和限定性等词语,理解答案、材料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找出设问的角度和限定性,找准材料的关键信息点,结合材料联系教材内容,寻找答案要点,最终形成完整答案内容。
最后一周,复习时间虽然很短,但是这几天的作用不可小视。它不仅可以弥补知识的短板,还能够提高考生的答题技巧,最主要的考生通过这几天复习,增强自己的考试信心,保持考试状态。
最后一周,无论是哪一类考生,都不应该盲目自信或自卑,合理安排好这几天的复习计划,在保持考试状态的同时,力争有所新的提高!最后几天,你是怎样复习备考的呢?
预祝2022年高考的所有考生高考成功,随心所愿!